The Dholavira Signboard
世界最古老的招牌—朵拉維那招牌
朵拉維那招牌(The Dholavira Signboard)作為現今可追溯最為久遠的招牌,在印度河流域大型遺跡朵拉維那的北側門中被發現,當時的考古團隊透過一大塊木板上並列的礦石字母碎片中,發現其10個尺寸相當大的印度河文字(哈拉帕文),其木板寬度也恰當地與城堡北門的寬度匹配,藉此推測此塊木板在當時是作為城門上方的一塊招牌。招牌上整齊排列的10個印度河文字,目前尚未獲得全面的破譯,主要源自於印度河文字的特殊性——同一個文字符碼的變化過大不易辨認、現今掌握的銘文篇幅過短無法解譯,但透過考古學家深入研究朵拉維那遺跡與印度河流域文化的交叉比對,不難從其中得知這塊招牌於當時所帶來的意義。
朵拉維那遺跡是一座哈拉帕城市,極少數保存完好的印度河流域城市聚落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三世紀至二世紀中期。
朵拉維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1,000 多個哈拉帕遺址中的第六大遺址,總共存在長達1,500 多年的歷史,它不僅見證了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興衰的軌跡,更展示了其城市建設的各種成就。
在發掘朵拉維那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哈拉帕文明城市體系逐步興起、鼎盛和衰落的文化序列。考古團隊於建構遺跡原貌的同時,也漸漸梳理出哈拉帕文明的獨特之處,包括因其歷史悠長而形成的興衰過程,我們才得以窺看這1500年間的文明足跡;其次是相對縝密的都市規劃系統,象徵著朵拉維那遺跡所呈現的生活,逐漸從聚落移居轉為社區定居的樣態,也就伴隨著如:墓葬建築的獨特性、砂岩採石場、令人驚豔的水庫系統(其城市的建成區周圍建造了一系列水庫),以及一系列的組織活動(社區聚會或市場)。
回看到在朵拉維那發現的招牌,深入探究其文化生成背景、文字符號意涵等,我們不難發現從剖析現今最古老招牌的過程中,也能夠一併梳理出人類商業活動的歷程與起源,也正因此為我們回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招牌在人類文明中所附載的意義與其現今文化的脈絡是什麼?」
根據Rekha Rao,一位邁索爾大學印度學碩士學者,同時負責過印度考古調查局的印度學獨立研究工作,於 Indica Today 線上媒體平台發布的期刊內容,透過交叉比對 “The Dictionary of Indus Symbols”一書和朵拉維那招牌上的10個印度河文字,得以逐漸描繪出朵拉維那遺跡的原始樣貌。根據書籍資料研究,朵拉維那招牌上的符號,主要在說明類似於火祭儀式期間使用的物品。早在 3500 年前,當時語言、文字還不存在,透過學家對吠陀經的深入了解後得知,當時人們主要信仰因陀羅神,也時常透過舉行祭祀典禮以安撫神靈,同時祈求降雨以利農耕,祭祀儀式當時則成為了維護社會福祉的重要契機。祭祀儀式以火壇為主要場所,並圍繞在多種材料的祭祀品展開,其中的木器、勺子、盛器等祭品,因為難以取得,則透過當時的公家部門進行販售。這樣也正好解釋著,在朵拉維那遺跡北側門那些看似有趣的招牌了!而火祭時常使用的材料,正好能夠逐一顯見在招牌上方:
透過商業活動與聚落現象的逐漸形成,招牌遂隨著歷史的脈絡不斷推進,日漸成為商業店家向外介紹、招攬顧客的手法,透過其外觀形式的建立連結對外關係,如今的招牌成群矗立於城市角落的每一處,隨著時間的更迭,即使招牌形式時刻變換、材質與顏色隨著時代價值觀而改變,但「招牌」本質上欲對外大聲喧嘩的特性,仍可於當今的城市風貌中窺看一二,隨著不斷向外擴張的商業活動,招牌與建築之間所形塑的城市景觀,正無意識地融入失活之中,而我們所觀看的視角亦不知不覺建構在我們認知中。
朵拉維那遺跡是一座哈拉帕城市,極少數保存完好的印度河流域城市聚落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前三世紀至二世紀中期。
朵拉維拉是迄今為止發現的1,000 多個哈拉帕遺址中的第六大遺址,總共存在長達1,500 多年的歷史,它不僅見證了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興衰的軌跡,更展示了其城市建設的各種成就。
在發掘朵拉維那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哈拉帕文明城市體系逐步興起、鼎盛和衰落的文化序列。考古團隊於建構遺跡原貌的同時,也漸漸梳理出哈拉帕文明的獨特之處,包括因其歷史悠長而形成的興衰過程,我們才得以窺看這1500年間的文明足跡;其次是相對縝密的都市規劃系統,象徵著朵拉維那遺跡所呈現的生活,逐漸從聚落移居轉為社區定居的樣態,也就伴隨著如:墓葬建築的獨特性、砂岩採石場、令人驚豔的水庫系統(其城市的建成區周圍建造了一系列水庫),以及一系列的組織活動(社區聚會或市場)。回看到在朵拉維那發現的招牌,深入探究其文化生成背景、文字符號意涵等,我們不難發現從剖析現今最古老招牌的過程中,也能夠一併梳理出人類商業活動的歷程與起源,也正因此為我們回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招牌在人類文明中所附載的意義與其現今文化的脈絡是什麼?」
根據Rekha Rao,一位邁索爾大學印度學碩士學者,同時負責過印度考古調查局的印度學獨立研究工作,於 Indica Today 線上媒體平台發布的期刊內容,透過交叉比對 “The Dictionary of Indus Symbols”一書和朵拉維那招牌上的10個印度河文字,得以逐漸描繪出朵拉維那遺跡的原始樣貌。根據書籍資料研究,朵拉維那招牌上的符號,主要在說明類似於火祭儀式期間使用的物品。早在 3500 年前,當時語言、文字還不存在,透過學家對吠陀經的深入了解後得知,當時人們主要信仰因陀羅神,也時常透過舉行祭祀典禮以安撫神靈,同時祈求降雨以利農耕,祭祀儀式當時則成為了維護社會福祉的重要契機。祭祀儀式以火壇為主要場所,並圍繞在多種材料的祭祀品展開,其中的木器、勺子、盛器等祭品,因為難以取得,則透過當時的公家部門進行販售。這樣也正好解釋著,在朵拉維那遺跡北側門那些看似有趣的招牌了!而火祭時常使用的材料,正好能夠逐一顯見在招牌上方:
- Samidh 祭祀木棒(特定樹木的柴火 - 這需要負責森林維護的主管的批准)。祭祀柱是用樹木鑿成的,在祭祀之前要重新製作各種泥漿和木頭的容器。
- 焚燒時需要山羊、綿羊、羚羊等動物。建造祭壇需要徵用土地(必須得到村莊領導的許可)並大量燒製磚塊,歷時一年之久。
- 除此之外,祭祀時還需要購買牛奶、凝乳、奶油、酥油,因為並非所有的牛群都在家中飼養。
透過商業活動與聚落現象的逐漸形成,招牌遂隨著歷史的脈絡不斷推進,日漸成為商業店家向外介紹、招攬顧客的手法,透過其外觀形式的建立連結對外關係,如今的招牌成群矗立於城市角落的每一處,隨著時間的更迭,即使招牌形式時刻變換、材質與顏色隨著時代價值觀而改變,但「招牌」本質上欲對外大聲喧嘩的特性,仍可於當今的城市風貌中窺看一二,隨著不斷向外擴張的商業活動,招牌與建築之間所形塑的城市景觀,正無意識地融入失活之中,而我們所觀看的視角亦不知不覺建構在我們認知中。
Images
01 Lalit Gajjer © via Wikimedia Commons
02 Ancient Harappan well, Harappa, Pakistan. © Jupiterimages/Photos.com/Thinkstock
03 Siyajkak © via Wikimedia Commons
04 Harappa- seals and tablets Copyright J.M. Kenoyer/Harappa.com; Courtesy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Museums, Government of Pakistan
05 Bible Discovery
06 Dholavira water reservoir on britannica.com
07 Sacrificing animals on alimentarium.org
08 CC/Jastrow - The sacrifice of a pig in Ancient Greece, Epidromos, C5th BCE, Musée du Louvre, Paris
09 1996 © Univ. of Pennsylvania Museum.
02 Ancient Harappan well, Harappa, Pakistan. © Jupiterimages/Photos.com/Thinkstock
03 Siyajkak © via Wikimedia Commons
04 Harappa- seals and tablets Copyright J.M. Kenoyer/Harappa.com; Courtesy Department of Archaeology and Museums, Government of Pakistan
05 Bible Discovery
06 Dholavira water reservoir on britannica.com
07 Sacrificing animals on alimentarium.org
08 CC/Jastrow - The sacrifice of a pig in Ancient Greece, Epidromos, C5th BCE, Musée du Louvre, Paris
09 1996 © Univ. of Pennsylvania Museum.
Sources
印度河流域文明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dus_Valley_Civilisation
朵拉維那遺址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holavira
https://www.britannica.com/place/Harappa
The Rise And Fall Of A Harappan City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812062930/https://archaeologynewsnetwork.blogspot.com/2010/06/rise-and-fall-of-harappan-city.html
朵拉維那遺址
The Rise And Fall Of A Harappan City